平菇栽培管理技术

平菇栽培管理技术
 
一、栽培管理要点
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重点应抓住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1、营养元素合理配给
    平菇属木腐菌类中的一个异养生物、体内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养分,但它能依靠菌丝细胞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来分解和利用自然界现成的营养物质或人工配制的多种“全营养”培养基。营养物质是平菇生命的能源和形成子实体的物质基础,就广义来讲,凡能为其提供能量、合成细胞物质及在新陈代谢中起调节作用的物质,都是平菇的营养源。主要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素等。
    生产中,首先是主要原料质量要优。所选用的各种物质必须新鲜、于燥、无霉烂变质、无虫蛀,凡是己被雨淋和霉烂变质的原料均不宜作培养材料,即使成功,也难高产。其次是培养基的碳氮比例要合理。合适的碳氮比为34~40:1 。如果氮素不够,会明显影响产量,若氮素过高,轻则会导致菌丝徒长,营养生长周期延长,推迟正常出菇时间。重则若栽培方式不当,导致料内游离氮不能有效挥发,将会严重抑制菌丝生长,甚至在料中生长大量鬼伞类杂菌。第三是添加无机盐类营养(矿质营养)的比例不能失调。钙能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磷不仅是核酸和能量的组成部分,也是碳素代谢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钾在细胞组成、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呼吸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添加比例分别为:钙1.5%~2%,磷1%~1.5%,钾0.3%。总而言之,营养是平菇高产的物质基础,基础打牢了,夺取高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2、菌种基因应考核论证
    优良菌种是夺取平菇高产的重要条件,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优与劣的鉴别标准呢?通常所说的菌丝长满瓶或袋,菌龄适宜,外观无杂菌、虫害,菌丝洁白、浓密、粗壮即为优良菌种。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并不能说明该品种(菌株)就优良。而真正的优良品种除具备上述外观标准外,还必须具有优良的内在品质和潜在因素,即遗传基因稳定。要求出菇温度范围广,稳产高产,菇形美观,柄短盖厚,色泽亮丽,风味独特,既要有抗杂性,又要有抗遗性。因此,引种时须严格考核,做好出菇试验。
    3、环境因子综合调节
    平菇生长发育,对外界环境条件有着特定的要求、只有掌握并满足其要求时,才能获得丰收,夺取高产。温度是平菇生长发育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环境因素之一。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不同温型的菌株出菇温度差异显著,不同生产季节的温度相差明显,生产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分门别类,采用灵活的管理措施,特别是在发菌期对料温的有效调控,出菇期将温度调控到该品种的最适范围,这更是重中之重。水是万物生命之源,平菇生产的成功与优质高产,关键在于水。料内水多则含氧量少,不利菌丝生长,水少则营养分解困难,不利出菇。发菌期基质含水量为65%,出菇期含水量达到68%~7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时,长出的菇大而肥厚,色泽鲜艳品质好。空气是控制平菇菌丝长速和菇体质最的“试金石”,发菌期和出菇期料内氧气充足,室内空气新鲜,菌丝体和子实体便生长旺盛,长速快,产量高,质量好。同时,空气也可对原基分化取到调控作用,对料内减少供氧有利于分期定时出菇。适宜的光照既可刺激原基分化,又可调剂菇体的色泽及产品质量。pH值是影响平菇新陈代谢的重要因素,发菌期pH值在7~7.5时,既可以满足菌丝生长,又可抑制杂菌发生。出菇期的PH值以5.8~6.2为宜。由此可见,综合调节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4、管理技巧灵活应变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重点。”管理的技巧在于应变灵活。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必须抓住管理重点,明确主要矛盾,当严则严,当活则活。如培养料的营养比例,基质含水量,消毒灭菌,发菌期和出菇期的温度控制,出菇期的水分管理等工作,一定要严而又严,不能有丝毫马虎,稍有疏忽,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
    平菇管理万变不离其中,重点离不开“温、湿、气”三要素。在温度管理中严禁一个“高”字,水分管理中切忌一个“多”字,空气管理中牢记一个“畅”字。只要把温、湿、气三者关系灵活应用,把握准确,夺取高产便十拿九稳。
二、硬柄型平菇与软柄型平菇管理有差异
目前全国推广的平菇菌株中,按菌柄的硬软程度大体可分为硬柄型与软柄型两种。    
  硬柄型平菇菌株吸水性差,所以在喷水时,水分稍微大一点并无多大妨碍,多余的水分在子实体饱和吸收之前就已经流走,一般不会影响子实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所以硬柄型平菇一般不会感染黄菇病等细菌性病害。而软柄型平菇菌株的子实体组织像海绵一样,吸水性相当强,当喷水时,子实体上的水分会很快被吸收,子实体的含水量很容易饱和,其含水量过大时,子实体特别是幼小菇蕾的新陈代谢会受到影响,会出现发黄死亡的现象,这就是软柄型平菇容易发生黄菇病的原因。因此,菌株不同,管理措施也不同。需要指出的是,在平菇栽培过程中,应坚决杜绝用大水喷灌子实体,尤其是软柄型平菇。增加湿度可采取往地面灌水和往子实体上喷轻水雾的方法。    
  在耐高温方面,软柄型平菇菌株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全国推广的早秋类品种中,软柄型平菇菌株约占90%,而且软柄型平菇菌株的色泽较深,早秋及春季出菇颜色好,柄短质量优。因此,软柄型平菇菌株是早秋及春季栽培平菇的首选。软柄型平菇菌株在低温条件下的商品性表现不如硬柄型平菇菌株,在低温条件下,软柄型平菇菌株容易出现低温冻害,在子实体上会出现很多突起的瘤子,严重影响商品性;而硬柄型平菇菌株在低温条件下,子实体可保持光滑圆整。因此,在秋冬季栽培平菇,可优先选择硬柄型平菇菌株。当然,如果有良好的保温设施,也可以将软柄型平菇菌株作为秋冬季的主栽品种。    
  在喷水管理上,要注意低温季节喷水应在中午前后温度高时进行,尽量不要在傍晚封棚前进行。在低温季节子实体生长慢,喷水次数应适减少,以防子实体吸水过大发生黄菇病等细菌性病害,栽培软柄型平菇菌株时更应该注意。低温季节喷水,一天可喷1~2次;在早秋等高温季节栽培平菇,需要给子实体补充水分以降低温度,喷水次数应适当增加,一天可喷3~4次,雨天看情况可不喷或少喷水,硬柄型平菇的喷水次数应该比软柄型平菇适当多一点。
三、平菇春节上市前管理要跟上
随着春节的临近,平菇生产进入关键时期,相继价格也会上涨,要想使平菇的产量和品质再上一个新台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应加强增产技术的应用,主要应抓好以下几点。
  1.稀土的应用。稀土能促进菌丝生长,增加干物质重,同时稀土也能促进子实体的形成,提高产量。用20ppm的稀土液拌料栽培平菇,平菇产量能显著增加。
  2.植物生长激素的应用。采用喷施植物生长激素的方法,可使平菇提早成熟,提高产量。用5ppm萘乙酸和1ppm吲哚乙酸,在平菇子实体形成期喷施,有助于营养向子实体运输,促进菌丝生长提高产量;叶面宝、乙烯利分别在发菌期、幼蕾期和菌盖伸展期喷施1次,能促其早现蕾、早出菇、生长快,可增产20%~35%。
  3.化学药剂的应用。用30ppm的柠檬酸、0.2%尿素,浸泡菌棒24小时,可起到催蕾增产的作用;用50克味精、1.1克维生素B、500克糖加水50公斤,按0.5~1公斤/平方米分4次喷施,可增产15%~20%;用400克硫酸铁、400克硫酸锌、400克磷酸二氢钾、1.2克维生素B加水100公斤,在子实体现蕾时喷施能加快菌丝生长,转潮快。
4.刺激处理的应用。采用机械振动可促进菌丝的扭结,增加出菇数量。在菇体分化形成阶段,每天给予8℃~10℃的温差刺激,可使出菇期提前5天,但培养料的温度不超过22℃,气温控制在20℃以下;采用忽明忽暗的光照进行刺激,可使菌丝提早形成原基。采用通风降湿和喷雾补水的方法,使菇床菌丝处于干湿交替的生长环境下,以加快菌丝收缩和扭结,以促使菌丝体加速生长和菇体迅速分化,增加产量。
四、平菇移栽增产效果好
实践证明,对密集菇蕾采取疏菇移栽,增产效果好。移栽方法如下。
1.适时移栽:在菇蕾刚出现时移栽。
2.栽植材料:无严格要求,在未出菇或已采过菇的培养料上均可栽植乙未出菇的培养料利于栽植菌丝伤口愈合,子实体发育好。
3. 移栽方法及管理:移栽应在菌砖或菌床上挖穴进行。将采下的小块菌蕾放入挖好的穴中,四周压实,使菌蕾与菌砖或床面上的培养料紧密衔接。移栽后不可立即浇水或喷水,要等到菌丝完全发育好后(约7天)才可喷少量水。如果喷水过量,移栽的菇蕾就会过早成熟,达不到理想的增产效果。
五、为何平菇菌丝生长期发生死亡现象
生长旺盛的平菇菌丝,棉絮白色,粗壮密集,呈扇形向前发展。有的接种后10 天左右突然发现菌丝发黄,逐渐死亡消失。对于这种现象,有的菇农认为,培养料内含水量越大,产量越高,在配料时加大含水量。也有些菇农不理解含水量的意义,误把培养料含水量65% ,当成每100 千克料加148 千克水。正确的计算含水量的方法应把培养料自身含的水分也计算在内,一般培养料自身含水量都在10% 以上,如果培养料太湿,超出了菌丝生长的限度,就会导致培养料内透气性差,缺氧,喜湿厌氧的杂菌就会大量滋生,造成平菇菌丝死亡。另外,湿度太高、消毒不严,也会出现细菌污染。平菇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在 28 ℃ 以上时菌丝生长缓慢,而菌丝在高温下会大量繁殖,且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毒素(可闻到刺鼻的臭味),对平菇菌丝有抑制和毒杀作用。
六、平菇转潮期管理
平菇转潮期管理十分重要,管理不当会造成菇蕾枯萎死亡,甚至整批菇失收。
    1、温度管理 保持棚内温度适宜出菇,一般夜间不低于4℃,白天在10℃以上,温差不能过大。
    2、增加新鲜空气 平菇转潮期菌丝体呼吸作用旺盛,会消耗大量的氧气,此期通风换气不够会造成生理代谢障碍,影响子实体正常发育,易造成菇蕾死亡。注意不要通风过大,否则水分散失大,影响出菇。为了提早出菇,可以喷洒平菇转潮王等刺激转潮的专用肥。
    3、合理喷水 菇蕾形成后床面喷水过多,会造成菇蕾死亡。在保持环境湿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菇床直接喷水。湿度过大,菇体表面水分蒸腾作用受抑,会阻碍养分吸收和输导。
七、发酵料制平菇栽培种应把好六关
随着各地平菇栽培规模的极度扩大,经济效益越来越低,菇农迫切要求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降低制种成本。

为此,我们在当地大力示范推广了以菌克菌的发酵料露天开放式制平菇栽培种技术,收到了制种量大、污染率低的好效果,大大降低了制种成本,深受当地菇农的喜爱。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发酵料制种经验,关键要把好以下六关:
      1、优质菌种关
      要选用菌丝洁白、粗装浓度营养丰富的谷粒或棉子皮二级种,如有黄、绿、黑等杂色斑块应一律淘汰。
      2、科学配料关
      采用发酵料制种一定要以新鲜大壳绒白的棉子皮作主料,不宜掺加玉米芯。减少有机氮麸皮量,适当增加石灰和多菌灵的用量。推荐配方:棉子皮100千克、麸子3千克、石膏2千克、石灰4千克、磷二铵0.5千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5千克、水135千克。
      3、正确发酵关
      我省发酵料制种最佳时间为少雨干燥、气温较高的8月中旬至10月底。一次称料量不要少于200千克,选在地势高燥的水泥地面上建堆。把料堆拍打成外实内松状,并每隔30厘米用直径8厘米的木棍上下左右打通气孔,以利于好氧高温放线菌代谢产生大量的抗生物质,形成一道天然的抗杂线。当料温达到65-70℃时,每天翻一次堆。每日傍晚翻堆后不要盖塑料膜,以利料温缓慢上升诱发杂菌萌发,第二天早晨再盖膜以维持较高的温度杀死杂菌,同时也能防止料内水分过度散失。翻堆4-5次后,料呈黑褐色,有茶香味、表面有大量雪霜状高温菌立即终止发酵。
      4、双重杀菌关
      一是利用发酵时的高温杀灭杂菌;二是在发酵结束后装袋前适当多喷多菌灵溶液,起到杀菌抑菌作用。注意不要在刚建堆发酵时加入多菌灵,这样会抑制许多微生物的活动,致使料温上升太慢,不利于巴氏灭菌。
      5、防虫杀虫关
      为避免苍蝇危害可用窗纱制成一个封闭网罩在料堆的外面,也可在发酵后期,往料周围放4-6片农用磷化铝熏杀害虫。该药既能杀死苍蝇等害虫,又不影响平菇菌丝的生长发育。
      6、通气发菌关
      用17-30厘米的聚丙袋装料,分中间、两头三层播种。袋口不要扎得太紧,并在接种部位用13号毛衣针刺孔通气增氧。发菌时要选一个通风干燥、预先消过毒的黑暗环境排袋培养,最多2-3层,呈井字形。8天时要倒一次袋,剔出污染。15-20天发满袋,但要等菌丝复壮5-7天后才能用于生产。经菇农生产实践证明,食用菌产量与熟料三级种没有差异。
八、怎样用花盆栽种平菇
花盆宜采用一般养花用的泥盆。
  1、装料发菌:按常规配料棉籽壳培养料,装料应低于盆口2―3厘米,一般直径16、高13厘米的花盆可装干料0.5公斤左右。层播后,将花盆逐层码放,方法有两种:①套装堆放法:将播种后的花盆重叠对堆放5―7层,并放4―6排;也可将花盆放于床架上,层数及排放方法视条件而定。②横倒层堆法:将花盆横放于地,逐层堆放。发菌期可堆放若干排,每平方米可排放200―300盆。花盆上部覆盖薄膜,空气湿度应保持在67―70%。
2、出菇管理:出菇期要将盆口朝外,并加强菇水、通风,使菇体正常生长。头潮菇采收后,任料堆干3―5天,然后浸于水中24―36小时取出直接堆放。管理同上,可收3―4潮菇。
九、平菇的强化管理措施
1、选好栽培料。选用新鲜、无霉变的棉籽壳或玉米芯等原料作栽培料。拌料前将栽培料放在阳光下曝晒1~2天。添加多菌灵或其他种类的杀菌剂,不宜添加配方外的营养丰富的辅助材料。拌料时要掌握好加水量,不要使含水量太高。原料一定进行发酵处理,发酵过程中发现虫害及时喷洒适量的杀虫剂。
2、拌料讲技巧。拌料的当天,配方中的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克霉净当日和其它原料一次性撒施拌匀。而配方中的尿素、磷酸二铵、酵素菌当日不要加入,要在第二天撒入拌匀。
3、加大菌种量。平菇生料栽培用种量一般为10%左右,在高温期栽培时用种量应增加到15%~20%。利用菌种量大的优势,可减少杂菌侵染机会,加快发菌速度,提高栽培产量。
4、调好温湿度。高温期间袋料栽培平菇,有时出菇后会出现大批小菇蕾死亡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温度过高,平菇的原基形成后,如持续高温在30℃以上,菌盖就会逐渐枯萎,造成小菇大批死亡;二是湿度过大或过小,平菇的幼蕾形成后,如果菇室或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小菇体会因缺水而枯萎死亡,若平菇子实体膨大期间,喷水过多也容易水肿,变黄溃烂,也易感染病菌而死亡;三是通风不良,菇室或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时,易形成大如拳头或柄粗盖小的大脚菇。所以,高温栽培平菇应该特别注意温湿度,若出菇期间气温过高,可用井水喷洒菇室降温,并加强通风换气,确保菇室(棚)内空气新鲜。给菇房喷水时,要将水喷在地面及四周墙壁上,不可直接喷到幼菇的子实体上。同时要正确掌握喷水量,现蕾后每天应喷水4~5次,喷水时做到少、匀、细,使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
5、菌袋巧摆放。播种后的平菇菌袋,要单层排放于地面。当气温超过28℃时,袋与袋之间要留出间隙,防止料温过高而烧死菌丝。发菌期间经常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做到及时翻袋。为加强培菌室的通风换气,防止高温高湿,有条件时可利用风扇、空调降温。
十、墙式栽培平菇病害防治管理要点
     墙式栽培平菇病害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点:
 1、填土的消毒处理:
     平菇墙式栽培时,填土一定要取清洁土,并在使用前作消毒处理。填土应预备两种:一是供封边用的,要选黏性较大的土,以防菌墙漏水;二是供内部填充的,要选肥沃的菜园土。无论哪一种土,都要在地表面10厘米以下挖取,并在阳光下晒3-4天,然后加入1%的石灰、0.1%的多菌灵拌匀消毒,作内部填充的营养土另加0.5%的磷肥、0.3%的尿素。
      2、菌袋不可过长:菌袋长以25厘米为好。
      3、垒菌墙:
     不能在菌袋刚发满菌丝时就脱袋垒墙,应在吐黄水后(达到生理成熟)或开始形成原基时再垒。垒墙时,生理成熟度一致的垒在一起,这样出菇整齐,管理方便。
      4、补水:
     应根据平菇生理需要以及土、料的干湿情况适时、适量补水。前期菌袋内含水量高应少补,使土壤湿度达到20%即可。采一潮菇后,可补1次大水(应在停水养菌几天后进行)。注意补水不要过猛,防漏水。
      5、调节空气和料面的湿度
采完前潮菇后,不仅要向菌墙内补水,而且还应给空气加湿,保持料面湿润。并保持空气湿度在80%左右。
十一、出菇场地和出菇方式要选好
出菇场地 袋栽平菇可在室内进行出菇,也可在室外进行出菇。室内出菇:一般可利用空闲的房屋进行出菇,要求选用透气性好、保温保湿性能好、光照较充足的房间,最好是坐北朝南的房间。室外出菇:一般采用地上或半地下式塑料棚进行出菇,尤以半地下式塑料棚为好,因为半地下式塑料棚保温保湿性能好,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与生长。半地下式塑料棚一般深1米、宽3.5~4米、长8~12米,用竹竿或木棍搭棚,棚高以人能直立行走进行管理即可,棚架搭好后,先覆盖草苫后覆盖塑料布,在出菇期可向草苫喷水以保持湿度。棚内用直径1.5~2厘米的竹竿搭架子,架高以能放10~12层菌袋为宜。整个架子可分隔为3~4格,每格可放3~4层菌袋,两排架子之间相距0.7~1米。为了加强通风换气,棚内可设拔风筒,棚两边的两排架子之间可挖15~20厘米宽、10厘米深的浅沟作为通气道,用以排出棚内的二氧化碳。
出菇的方式 两头出菇:解开袋口将两头多余的塑料薄膜外翻或剪去,让两头菌块全部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使其出菇。为保持菌袋内的湿度,一般多采用两头出菇的方式。定位出菇:采用两头出菇方式,一般平菇商品性较好。栽培规模大时多选用定位出菇,不解袋口,用粗针在菌袋上扎孔出菇。
十二、旱育秧田闲置期栽平菇
我们利用旱育秧田在10月至翌年5月的闲置期栽培平菇,效益较好。
1、整地作畦。水稻收割后耕翻整地,作宽1米的东西向畦,每2畦间留80厘米宽的走道,走道应低于畦底5-10厘米,以利排水。
2、装料接种。选用出菇周期短、抗杂菌的江都792、新侬1号等菌种。培养料为棉籽壳、碎玉米芯、木屑各30%,麸皮10%。为充分利用自然温度出菇,培养料装袋和接种时间可提前到9月初。
3、脱袋覆土。料袋在室内培养至菌丝未长满袋并有少量原基形成时,即可脱袋入畦。入畦的料块排列方式宜用平卧式,不宜进行垂直排列。因垂直排列头潮菇菇丛太大,菇体相互挤压,会影响平菇的产量和质量。排好料块后覆土,然后支拱棚并加盖塑料膜和草帘。
4、出菇管理。现蕾后即适当增湿、通风,视气温高低揭盖草帘。头潮菇生物转化率可达90%。头潮菇采收后补水追肥。二、三潮菇总产量与头潮菇产量相当,总生物转化率可达200%左右。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多网合一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