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大自然探险手记之探索真菌世的神奇:中国灵芝—走出神话,走向世界(一)

科学家大自然探险手记之探索真菌世的神奇:中国灵芝—走出神话,走向世界(一)
 
原创 2017-01-23 卯晓岚 探秘千菌方


 
  
我与灵芝的半生缘
 
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讲述采食灵芝仙草,可以长生不老和返老还童的故事。尤其是《白蛇传》中,白娘子历经艰险,赴仙山、盗灵芝、救活许仙的神话故事,更加动人心弦。可灵芝仙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真是那么神奇吗这些小时候形成的问号,没想到在我一生考察探索大型真菌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了解答。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进入大型真菌的研究行列。40多年的野外科学考察研究生涯,我走遍了全国各省区。只要有灵芝分布的地区,我几乎都有发现和采集的经历。出于对灵芝的偏爱,每当在山林中考察,我从不放弃对灵芝标本的采集和对其生态习性的观察,还在野外以彩绘或拍照的方式记录其姿容。
 
第一次看到野生灵芝是在伏牛山区。那是1967年的夏天,非常幸运,进入山林的第一天就发现了一株灵芝。当时如获珍宝,仔细端详,只觉得越看越神奇,那种兴奋感和幸运感,让我陶醉。要不是同伴提醒,我都忘了再找标本。那株灵芝小巧玲珑,菌盖半圆形,直径约8厘米,表面紫红色,古色古香,光彩夺目,整体为如意形,真是天然的艺术品。大自然造化出如此雅致别趣的形态,不能不叫人称奇。
发现灵芝的消息在偏僻的山乡传开后,招来了一些好奇的群众。没想到,对那些山里人来说,虽不知什么是灵芝,其实是早见其面、不知其名而已。
 
“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些人为了表忠心而敬献灵芝。一天,北京有人将祖传“对口灵芝”敬献出来,通过有关部门的专车送到我所鉴定。那是一个形似葫芦的菌体,长约30厘米,粗约10厘米,棕褐色,表面光滑,保存年久而完整,经鉴定属于另一类木生多孔菌。主人将它视为家传珍宝。民国时期,曾有一军官愿出几百两银子取其一小块,都被拒绝了。据说,“对口灵芝”是死者面对棺材盖的上部所生,很难发现,极为罕见,所以主人要求当日归还,不许在外存留过夜。可见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灵芝是多么的珍贵。
1989至1 991年,我应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邀请,赴港考察大型真菌。在香港的大帽山、马鞍山及大屿山岛等热带季雨林区考察时,发现那里是灵芝等大型真菌繁殖生长的最佳环境。不仅在那高大的凤凰木、台湾相思树及合欢树下随处可见大量热带灵芝,就是在有些枯老的大树桩上,也生长着巨大、扁平的大圆灵芝和无柄灵芝。在林地上,又常常看到硬孔灵芝和紫灵芝。
 
与灵芝同一家族的假芝多见于相思树或榕树下,个体小而成群生长。从色彩上看,所有的假芝几乎都呈褐色、灰色或黑漏且状假芝褐色,没有艳丽的色彩和光泽,与灵芝类有着明显区别,又往往生长在枯枝叶层中,不易让人发现。
有趣的是,有的假芝似乎有意抛头露面、伸长菌柄,长度是菌盖的20~30倍。有的假芝碰伤后,伤处立即变成红色,让人感觉似乎是在流血,但很快又变成黑色,这显然是所含色素被氧化的缘故。有人将这样的假芝称做“血芝”。
香港地区目前已知的灵芝类真菌至少有8种。不仅在多处热带季雨林中,就连香港市区熙熙攘攘的街道两旁的树下或公园里,都有灵芝生长。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无人随意采摘。最有诗意的是,灵芝常伴随树木生长在居民庭院或大门口,给人一种传统的“庭院芝瑞”、“祥瑞临门”的象征性感觉,这正是中国灵芝文化的天然体现.

 
卯晓岚

 
中国著名的菌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千菌方联合创始人
         曾任中国真菌学会秘书长、中国菌物学会秘书长、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菌物研究50余年,是“菌物界第一个走遍全国的人”;中国真菌七区分布理论创始人;先后两次荣获中科院野外工作先进个人奖和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者奖;专著《中国大型真菌》填补我国大型真菌彩色图谱空白,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可以媲美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同类出版物之真菌巨著”,并获得中国图书奖;评为发表菌物研究论文80多篇;专著45部;1990年被录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人名录》、《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2003年被评为中国食用菌协会首届十大新闻人物。
 
       “我大半生都在研究菌物科学,最希望的就是让菌物能够广泛造福人类。参与创始千菌方,就像为我我国登月事业研发嫦娥号。为我国菌物文化的传承及传播,为菌物健康应用标准和技术的诞生,付出毕生心血,就是我的历史责任和人生价值。”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多网合一技术服务中心